在试管婴儿治疗进行过程中,黄体支持是保障胚胎着床与早期妊娠的关键。
促排卵药物会抑制卵巢黄体功能,取卵过程也可能使卵泡颗粒细胞受到一定影响,导致孕酮分泌不足,因此几乎所有试管患者都需人工补充黄体激素。
但支持方法需因人而异,以下为核心指导:
1、黄体支持的核心目标
在自然受孕过程中,排卵后卵巢形成的黄体能够分泌足够的孕激素,为胚胎着床和发育提供 “温暖小窝”。
但在胚胎移植时,促排卵等操作会干扰黄体功能,导致孕激素分泌不足。
这就像房子少了 “供暖系统”,胚胎难以安稳扎根,所以必须通过外部补充,才能给胚胎创造良好的发育环境。
一方面,超生理剂量的促性腺激素刺激卵巢,会引发甾体激素水平异常,对黄体生成素(LH)的分泌及功能产生严重影响,进而干扰黄体期。
一方面,在取卵过程中,部分颗粒细胞会随卵子一同被取出,这也会对黄体功能造成损害。因此,为提高胚胎着床,进行黄体支持是必不可少的。
2、常见黄体支持方法及适用人群
孕酮类药物(应用最广)
直接补充孕酮,分三种剂型:
• 口服制剂:
优点是使用方便、无创;
缺点是经肝脏代谢,生物利用度较低,部分人可能头晕、恶心。适合身体状况良好、无胃肠道不适且药物吸收佳者。
• 注射制剂:
优点是血药浓度稳定、起效快、生物利用度高;
缺点是需每日肌注,长期使用易致注射部位红肿、硬结甚至感染。适合需快速提升孕酮水平,或对口服、阴道用药吸收不佳者。
• 阴道制剂(如凝胶、栓剂):
优点是经阴道黏膜直接吸收,绕过肝脏,生物利用度较高且使用便捷;
缺点是可能出现分泌物增多,阴部瘙痒等问题,少数人孕酮水平波动。适合对注射恐惧、口服不耐受且无严重阴道炎症者。
绒毛膜促性腺激素
模拟黄体生成素,刺激卵巢黄体细胞分泌孕酮,间接实现支持。
优点是发挥内源性调节作用;缺点是可能增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风险,对黄体功能不足者效果有限。
适用于卵巢功能好、无OHSS风险且黄体功能轻度不足者,常与孕酮类药物联用。
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
小剂量调节垂体 - 卵巢轴,延长黄体寿命、促进孕酮分泌。
优点是作用温和,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;缺点是个体反应差异大,需严格控量,不适用于卵巢功能低下者。
多用于反复着床失败、内膜容受性差者,需医生严密监测。
3、选择适合自己的 3 个原则
遵医嘱为前提:
医生会结合年龄、卵巢功能、促排卵方案、取卵数量、孕酮基础水平及过敏史、基础疾病综合评估。例如肝功能不全者避免口服孕酮,阴道炎患者慎用阴道制剂。
结合自身耐受度:
怕注射、时间紧张者优先选口服或阴道制剂;需快速稳孕酮者选注射制剂。用药后若有严重不适,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。
配合监测动态调整:
定期检测孕酮水平、内膜厚度及胚胎发育情况,医生据此调整药物种类、剂量或时长,确保效果与安全。
总之,黄体支持没有 “最佳方案”,只有 “最适合方案”。患者需与医生充分沟通自身情况,在专业指导下选择调整,为试管成功筑牢基础。
留言,让专业医疗顾问给您评估您的试管成功率: